引言
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实现其可持续利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城市,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例如,上海市已公布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3435处不可移动文物,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41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250片风貌保护街坊。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历史建筑,但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保护和利用不平衡: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多偏向于保护,开发利用不足。专家学者呼吁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但建筑作为使用和活化的空间,其开发利用问题不容忽视。
城市宏观规划与历史建筑保护缺少统筹:历史建筑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难题,如老房子功能空间格局、空间可利用规模、功能使用舒适度、建筑周边空间压迫、道路交通容量、停车问题等,而以往历史建筑周边地块规划与功能定位缺少宏观系统性统筹。
整体性面状开发利用较少,点状开发居多:受房屋产权、开发利用经验、建筑分布等因素影响,目前开发以点状居多,宏观层面整体性开发利用情况偏少。
偏重文化遗产保护,缺少建筑活化策略: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建筑自身的活化和利用问题。
三、如何实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点
- 分类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并提升功能:
a. 民生型可持续利用:对于需延续其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通过提升建筑功能及性能、合理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更新保护价值偏低建筑、创造和谐宜居的配套环境等方法,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
b. 经济型可持续利用:对于拟用于商业用途的历史建筑,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适宜性改造,成立保护开发企业,建立合理征收体系,点面结合统筹开发,提升建筑活化与造血功能。
- 优化历史建筑管理制度及体系:
a. 建立健全历史建筑保护法规体系,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和权利义务。
b. 加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合理规划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开发利用方向。
c. 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评估和修缮。
- 强化公众参与和宣传:
a. 开展历史建筑保护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b.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四、结论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管理、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施策。通过分类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并提升功能、优化历史建筑管理制度及体系、强化公众参与和宣传等措施,有望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历史建筑的永续传承。